粮食安全关乎全球稳定、人类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战略。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开展了各类积极探索,其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与中国开展的助农、减贫等合作项目已成为全球样板。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近日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书面采访,分析了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期货配资app,回顾了粮农组织与中国合作的经验成果,展望双方未来合作新方向。
记者:如何研判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粮农组织有何应对之策?
张忠军:2023年11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从高位回落、供给有所改善,全球粮食市场环境渐趋缓和。但全世界仍有很多人面临饥饿,粮食供给的“空间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全球粮食体系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来自农业食物体系所面临的长期性、系统性压力,包括自然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迅速增长等;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出口限制等冲击性因素也正日益威胁着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诸多挑战,粮农组织积极推动各成员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组织开展试点和示范项目;同时制定了《2022—2031年战略框架》,旨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着力推动转型,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实现“四个更好”,即更好的生产、更好的营养、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记者: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发展与脱贫工作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张忠军:中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既是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祝贺中国消除贫困的巨大成就时曾指出:“中国人民创造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通过中国在减贫领域的良好实践,我们看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健全透明的机制,还需统筹应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粮食安全、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和生态保护等,整合多部门资源,为减贫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记者: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已取得哪些进展与成效?
张忠军:中国是粮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双方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伴随中国农业与减贫事业的长足进步,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也从单向援助转向双向合作。
中国在促进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方面已成为粮农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自200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成立至今,中国已向该基金捐资1.3亿美元,开展了17个南南合作国家项目、2个区域项目、8个区域间(或全球)项目和1个三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支持受援国的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粮农组织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发起了“数字千村”倡议,倡导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中国作为该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已在2020年与粮农组织共同制定了中国的FAO数字村评选标准和体系,并在2023年共同评选出100个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数字村”。这些数字村的成功模式与良好实践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会议以及其他国际平台上分享和推广。此外,粮农组织也将把在中国开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等创新减贫项目的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记者:粮农组织与中国将有哪些新的合作动向?
张忠军:2024年,粮农组织将不断拓宽伙伴关系,继续采用创新方法期货配资app,以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继续与中国深化技术交流,加强全球粮农治理领域合作。同时,粮农组织也将继续与中国政府机构、私营部门、科研院校一起,积极发掘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的发展潜力,在可持续乡村等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开展的“中国粮食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将围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可持续农业和健康膳食4个领域,总结分析中国粮食农业体系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中的良好创新实践与优秀做法,并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多边平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粮食体系的创新转型经验。